伊维菌素狗狗吃过量会怎么样?
首先说明,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前面几个回答是一样的——伊维菌素过量会导致中毒。但鉴于目前这个问题还是高赞的热门问题,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详细说明一下什么是伊维菌素,它为什么能够被用来治疗狗的皮肤病、螨虫等,以及什么剂型适合治疗什么样的皮肤病…… 伊维菌素(IVM)是一种抗生素类的驱虫药,它的作用靶点是G11蛋白,也就是虫体上与信息素有关的G蛋白。G11蛋白是鞘翅目节肢动物(比如疥螨)体内信息素的载体/受体之一。因此,在伊维菌素的作用下,寄生虫会无法感受到信息素的存在而停止取食[7]-[8]。由于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节肢动物中,除了疥螨以外还有螨虫(蚤、虱)、蜱等,这些虫子都会感染宠物犬猫,造成皮肤疾病的流行或传播。因此,使用IVM来控制节肢动物的繁殖和寄生,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甚至流行。
根据其作用机制,可以将IVM主要分为三类: ①亚甲蓝衍生物类,包括伊维菌素A和B;该类化合物对G11蛋白亲和力低,不能直接作用于该蛋白质;但经过代谢会产生具有活性作用的化合物4-羟基伊维菌素(HIVM)和7-羟基伊维菌素(SHVM)[9][10],这两种活性物质的作用方式相同,都是通过竞争性抑制G11蛋白发挥作用;该类制剂的使用剂量相对较小。缺点是由于该类化合物本身没有杀虫活性,需要通过代谢才能形成有活性的化合物起效,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先给予含有4-羟基伊维菌素(HIVMs)或者7-羟基伊维菌素(SHVMs)前体的药物,然后让体内细菌将药物代谢成为有活性的物质起作用。但由于这类药物的抗菌能力不强,因而容易引起细菌耐药。
②四氢吡啶衍生物,包括多拉菌素、阿福迪康、纳洛酮多拉菌素等;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一个四氢吡啶侧链,使得它们可以直接和G11蛋白结合产生杀虫活性。但是由于侧链不同,导致不同的IVM作用靶点也不同。其中多拉菌素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侧链,分别可以和三个G11蛋白的不同部位相结合发挥活性,这三个类型分别是:D-1、D-2 和 D-3[11]。因为这三种结构的差异,导致了多拉菌素对疥螨、蠕形螨和蚤的作用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: 对疥螨的驱杀效果最好的是D-3构型的药物,而对蠕形螨和蚤则是D-1构型的药物较好,D-2的药物只能部分驱杀蠕形螨和蚤[11]~[16];
③苯并噻唑砜亚胺衍生物,包括莫西菌素和美曲烯酮。它们的结构和甲氧苄啶相似,可以通过对抗微生物的酶-二氢嘧啶脱氢酶来达到抗药性,而不是像上述几类药物一样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来获得活性[17]。 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很多文献都只提到了上述几种药物,但实际上IVM的种类繁多,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化合物,只不过在实际用药中并没有得到应用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