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咪黄疸什么病?
猫出现黄疸,主要是由于肝功能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升高,进而导致皮肤、黏膜、消化道等出现黄色染色导致的。当发现猫咪出现眼睛结膜、口腔黏膜发黄,四肢内脏器官触及柔软感并且有压痛,便便颜色偏浅甚至白色,呕吐物中带有血液等情况时就要及时带去检查了。 一般情况通过抽血化验就能初步判断,如果确定存在黄疸需要进一步检测来确定病因。 常见导致猫咪黄疸的病因包括寄生虫(蛔目和钩目寄生虫感染)、肝炎、急性胰腺炎、溶血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等,不同病因导致的黄疸,其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式有所不同。
对于一般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黄疸,可以通过输液补充体液,增加循环血量,促进毒素排出;对于严重的肝功能损伤,可以输入白蛋白或者血浆,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;同时给予保肝药物辅助治疗,加速疾病恢复。 对于因胰腺炎引起的黄疸,通常还需要配合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一起使用;而对于慢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则需要注射疫苗进行抗病毒处理。 如果检查发现血氨明显升高,则有形成急性肝昏迷的可能,应该尽早进行处置预防。 对于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黄疸,应该在驱虫后观察2周左右,如果黄疸持续存在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。
黄疸是指人和动物由于胆色素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皮肤、粘膜、脑等发生黄染的病理现象。人的黄疸多表现为巩膜、皮肤、口腔粘膜尤其是下颚部位黄染。猫的黄疸表现也为巩膜和皮肤黄染,严重的肛门上方、会阴部及尾巴下面毛发被带有黄色的皮肤色素粘污。根据引起黄疸的病因,一般将其分为溶血性黄疸、实质性黄疸、阻塞性黄疸。由于猫胆道系统较特殊,故临床上极少发生阻塞性黄疸。引起猫黄疸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疾病,如猫泛白细胞减少症、猫肝炎、猫衣原体感染等。其他疾病,如肝蛔虫症、中毒、营养不良、使用氯霉素等药物以及遗传性疾病等也可引起黄疸。
【症状】
发病初期最明显的症状是巩膜(眼睛白眼珠的薄膜),接着皮肤、尾巴下面和肛门周围的毛发出现色素沉着,被毛粗乱无光泽。腹围增大,腹下皮肤紧张度增加并带有青紫。食欲明显减退,有的甚至废绝。精神沉郁,喜卧,不愿运动。对周围环境表现不感兴趣。有些病猫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和腹泻。尿液和粪便颜色加深,甚至呈酱油色和柏油色。严重病例可因脑部病变引起神经症状,如转圈、后驱或四肢麻痹、肌萎缩等。进一步恶化最终衰竭而死亡。
【诊断】
根据发病史、临床症状、体格检查、血清生化检查、血液学检查及B超检查不难作出诊断。应注意与猫猫癣及猫莫尼兹绦虫病鉴别诊断。
【治疗与护理】
针对引起黄疸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。如对传染病引起的黄疸重点在于控制原发病,常可在原发病痊愈后自行康复,故可加强抗菌消炎、补液、护肝。对后天性或先天性内脏畸形引起的黄疸预后不良。
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,饲喂优质、易消化的营养食品。一般情况下静脉输液为宜。保持猫窝清洁卫生,每天清理猫窝并消毒。保持猫窝温暖,避免剧烈运动。经常喂饲凉开水和肝精片。
【预防】
加强日常饲养管理,饲喂全价优质营养饲料。保持猫窝清洁卫生。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抵抗力。对传染性疾病可接种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。严禁用氯霉素等对肝脏有严重损害的药物。严禁猫进食霉变饲料和误食毒物。